尋找喬丹的接班人,是一個特殊的歷史事件。這仿佛是在1990年代中期,當NBA失去了喬丹這位巨星,陷入了巨大的真空期,各隊如同病急亂投醫(yī)般地尋找替代品。
這一時期,尋找喬丹的接班人仿佛是一種集體情感的寄托。就像在小龍女離開楊過之后,楊過尋找相似的白衣女子,即使找到了陸無雙這樣的角色。又如同陳建斌失去純元后,尋找甄嬛作為替代品來填補內(nèi)心的空缺。
隨著喬丹的兩次復(fù)出,球迷們逐漸接受了“邁克爾確實離去了”的現(xiàn)實,氛圍逐漸趨于平和。然而,喬丹的接班人并不完全取決于球員的打法是否與喬丹相似。
例如,當年打法并不怎么像喬丹的希爾和便士哈達維,都被捧為喬丹接班人。而當科比嶄露頭角,他的打法更接近喬丹——這一點連喬丹自己都承認——但在他成名之初,并未像希爾或便士那樣迅速被冠以接班人的稱號。
1980年代,魔術(shù)師約翰遜和拉里·伯德的崛起拯救了NBA,他們的商業(yè)價值從他們的薪資就能看出。在1990年代中期,NBA正處在這樣的尋找接班人的狂熱中。他們期待找到一位能填補喬丹離去的空缺的球員。
每當有新賽季開始,特別是與喬丹相關(guān)的消息出現(xiàn)時,都能引起全美的關(guān)注和熱議。比如1996-98年的公牛三連冠時期,全美觀眾的收看人數(shù)逐年上升,尤其是喬丹最后一舞更是創(chuàng)造了前所未有的記錄。他的影響力無人能及,就連他打棒球期間賺的薪水也遠超其他球員。
這種對喬丹接班人的期待甚至與球員的實際能力無關(guān)??票?、奧尼爾等人的崛起雖然都曾被看作是喬丹的接班人,但真正讓他們站穩(wěn)腳跟的還是他們自己的實力和努力。到了21世紀初,當科比真正用與喬丹相似的一招一式在賽場上證明自己時,“喬丹接班人”的討論反而逐漸減少。
這并不是因為喬丹的地位降低,而是因為那一波最癲狂、最焦慮的尋找喬丹接班人的時期已經(jīng)過去。NBA已經(jīng)逐漸從失去喬丹的陰影中走出,找到了新的方向和希望。如今,我們更多看到的是一代代球星的崛起和交替,他們用實力和熱情詮釋著這個時代的故事。